Macau

Date:

  • 2015年1月10日

Location:

  • 何東圖書館 澳門崗頂前地3號

Time:

  • 下午三點

Cost:

  • Free

Languages:

  • 普通話

Audio Record of this Seminar

Speaker

Workshop

劉晶晶

劉晶晶,澳門利氏學社助理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基督教史和宗教對話。最近發表論文為〈明末清初天主教與禪宗的關係〉,吳昶興主編《再解釋——中國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4年),頁167-190;〈宗教與通識教育——反思耶穌會教育理念在中國的傳播和實踐〉,閔麗、陳建明主編《宗教文化與社會關懷》(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頁270-295。

Introduction

卜彌格在科學史的貢獻顯而易見,如今在中國南方被稱作吳茱萸的喬木,就因紀念卜彌格而被學界命名為Boymia rutaecarpa。然而,卜彌格對歐洲早期漢學的貢獻較易忽略。

卜彌格介紹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Monumenti Syro-Sinici interpretatio),引發了長達三個世紀的爭論,伏爾泰與萊布尼茨等大學者都參與其中。這涉及到當時歐洲學者特別關心的問題:景教如何傳入中國。

卜彌格編輯了第一部拉丁文漢語詞典。因為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手稿中卜彌格給每個中文字標音、索引號碼;逐字逐句的拉丁文翻譯;意譯及說明。這份難得的言語材料,為歐洲早期漢學研究作出了堅實的貢獻。17世紀的歐洲人把中國理解為一個亦真亦幻的國度,任何對這個國度感興趣的人看到都為之神魂顛倒。

卜彌格還是個地圖學家。此前歐洲人繪製地圖的主要參考來源是《馬可•波羅遊記》,卜彌格結合文獻與實地考察,考證、修正、詮釋了《馬可·波羅遊記》中涉及的諸多名稱。卜彌格地理圖冊拉丁文全名為《大契丹,過去的絲國即中華帝國》,單從名稱就可以看出卜彌格這一地圖冊在當時的地理知識領域的前沿性和科學性。卜彌格要讓十八世紀讀者相信馬可波羅說的契丹、托勒密的絲國和葡萄牙人說的China 是一個國家。卜彌格就是這樣用手中的畫筆和顏料為當時好奇的歐洲人打開了一扇瞭解東方的門,同時也點亮了一條通向中國這個奇異之邦的神秘之路。